贵州百蚂蚁连锁店

  • 联系人:杨先生
  • 电话:0851-85760310
  • 邮件:445952832@qq.com
  • 手机:18083628879
  • 传真:0851-85760310
 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» 新闻频道 » 追记赫章海雀村前村支书文朝荣(图)
新闻分类
新闻频道
追记赫章海雀村前村支书文朝荣(图)
发布时间:2014-05-19  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1866        返回列表
          文朝荣生平简介

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 1972年3月至1982年2月,任海雀村党支部副书记。1982年3月至1995年12月任海雀村党支部书记,是海雀村林业发展带头人。2000年1月至2014年2月任海雀村名誉支书。多次被上级表彰为造林绿化先进个人、优秀共产党员。


 

他是海雀一棵树



 
文朝荣巡山(赫章县委宣传部供图)。
 
 
海雀小学的老师在教孩子们唱《感恩的心》。
 
 
文朝荣小儿子文正友(左一)。
 
 
文朝荣老支书长眠于他亲手种的松林旁。
 
 
被松林包围的海雀村全景(赫章县委宣传部供图)。
 
 
文朝荣在林场查看松果收成情况(资料照片)。
 

    本报首席记者吴华摄影报道

 

    5月第6天的中午,阳光穿透乌云,在赫章县海雀村投下一道亮丽的光影。此时,文朝荣的两个儿子在海雀小学的一间教室里,讲述着他父亲文朝荣的故事。

 

    文正友,这个51岁的彝家汉子,讲到动情之处,眼泪夺眶而出。他是文朝荣的小儿子,父亲以前总是对他的工作和生活千叮咛万嘱咐。但在84天前,他的父亲与世长辞了。

 

    文朝荣走后,儿子们按照父亲遗愿,将他安葬在海雀的“心脏”上。这似乎为文朝荣辛勤的一生作了注解:他永远地守护在自己28年前亲手种下的“海雀这片林”。

 

    “苦甲天下”

 

    “海雀”是彝语“候确”的音译。“候确”就是“湖水灌注”的意思。但二十多年前,这里没有湖光山色,而是风吹黄沙漫天,雨天泥沙俱下。

 

    那时候,海雀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3元,全村贫困人口达730人,人均占有粮食107公斤,森林覆盖率不到5%。

 

    这让1985年5月29日来到海雀村采访的新华社记者刘子富震惊。同年6月2日,刘子富在新华社《国内动态清样》第1278期上报道了赫章县及海雀村的贫困状况,当时带着刘子富在村里采访的就是老支书文朝荣。

 

    “安美珍大娘瘦得只剩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”、“全家终年不见食油,一年累计缺3个月的盐,4个人只有3个碗,已经断粮5天了。”这是刘子富对海雀村的记录。

 

    在当时,海雀村对自己的贫困也有精辟的形容,那就是“耗子吃包谷时也要下跪”,以此形容包谷的个头矮,产量极低。

 

    海雀这土地上收成不好,人们要想温饱,只能开荒辟土,破坏生态。要多种好地,就要想办法增加劳动力,就多生孩子,可是这样一来,人口多了粮食又不够吃,形成了恶性循环。

 

    过度砍伐和放牧,让海雀村四周的山上光秃秃的。面对风起黄沙,雨下泥流,大多数村民没有思考到这是破坏生态带来的恶果。

 

    28年前的一天,文朝荣带着一条狗去营盘上(地名)做农活。文朝荣很喜欢这条狗,它在路上汪汪直叫给文朝荣带来了乐趣。

 

    刚到山梁子上,文朝荣看见远处的红房村起风了。风起之处,尘土飞扬,狂风卷起尘土,从远处的山头席卷而来。文朝荣赶紧将狗抱在怀里,扑在低洼处避风。风经过之处,沙尘遮天盖地。

 

    回到家,他就和两个儿子说要赶快种树,不然海雀毁了。

 

    那时的海雀村,大家住的主要是“杈杈房”。所谓“杈杈房”,就是用两根一人多高的树杈,钉在地上,然后在树杈中间搭一根木材,构成了整个房屋的骨架。文朝荣家也是这种杈杈房,这种房子让他和家人受了不少苦头。

 

    每当大风起时,文朝荣会大喊一声,然后带着两个儿子,用绳子将房屋绑住,用各种东西压在房子上,以免房子被吹垮。那时候,修这样的杈杈房也不容易,海雀村是没有木料的,用一根梁柱要到外村去买。

 

    “如果外乡谁家送一根杂木,那可是天大的恩情。”文朝荣的大儿子文正全说。

 

    后来没多久,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来到了海雀村,挨家挨户嘘寒问暖,并希望大家要多种树,保护好农田,控制好人口。

 

    从那以后,文朝荣开窍了,坚定地认为战胜风沙的法宝就是“种树”。

 

    “种树!必须要种树!”文朝荣回家后经常叨念,并开始“磨尖脑壳”想,如何带领大家种树。

 

    抱着植树造林能改善生态、改变生活的信念,他不分昼夜地到每家每户做思想工作,还积极组织党员开支部会,召集村民开群众会和寨老会,向他们讲述植树造林能带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好处。

 

    种树狂人

 

    当然,文朝荣最质朴的愿望就是在海雀种很多树,改变生态环境后,造福后人,但村民们不这么想,村民们更多是考虑如何多种点粮食,缓解缺粮之急。

 

    “连饭都吃不上,谁有心情种树?”文正友回忆。但是文朝荣并不因此而放弃,开始给村民们讲道理: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,有林才有草,有草才能养牛马,有牛马就有肥,有肥就能种庄稼。绕了老大一个圈子,要说的就是种树。

 

    那时候,文朝荣嘴里时不时就蹦出两个字:“种树”。但村民们还是不干,一次说不通,文朝荣就说二次,二次说不通,就说三次,甚至五六次,最后将村民说服为止。

 

    村民们同意种树了,种什么树?怎么种?哪来树苗?

 

    这些问题困扰了文朝荣好几个晚上,经过左思右想,他决定把这些山头分年栽,一片片栽。

 

    为了找到树苗,他总是早早起床,背着烧好的洋芋做干粮,到周边的村和乡镇去找树苗。

 

    功夫不负有心人,跑了几天后,他在离海雀村100多公里的水塘乡林场找到了苗木。

 

    1987年的冬天,文朝荣开始带着大家种树。

 

    对于那次种树,文正全记忆犹新。种树的第一天,文朝荣就杀掉了家里的两只大公鸡,煮熟后送上山去给正在植树造林的村民们吃。这事让文正全母亲埋怨了好一阵子:干大家的事情,咋会杀自家的鸡呢?

 

    不少家庭贫困的村民没饭吃,那就白天植树,晚上就来文朝荣家吃饭。这在粮食紧张的那个时代,更是难能可贵。

 

    当时,文朝荣每天组织300多人,天不亮背着煮好的洋芋上山种树。文朝荣带着村党支部的所有人员放线,村民根据放的线挖坑。

 

    担心村民们挖坑有所敷衍,文朝荣每天都要到每一个坑去检查,发现坑没挖好,就责成当事村民重新挖。在文朝荣的带领下,一株株耐高寒的华山松和马尾松整整齐齐地栽种到了荒山上。

 

    在村民们看来,那些年文朝荣几乎做梦都是种树。其中在1988年冬天,村民们种树进入了白热化阶段。那年的春节,村里很多人都没有在家准备年夜饭,而是全部在山上种树。

 

    对于文朝荣,村民们已经无话可说。让他们感动的是,文老支书把自家的鸡杀给大家吃了不说,连他女儿文正芬坐月子准备送的米和鸡蛋,都煮给种树的村民吃了,这树不种说不过去。

 

    文朝荣是个犟脾气,但在文正全和文正友心中是个英雄,因此兄弟俩都依着他。在父亲的教导下,他们知道,父亲是带着大家在做一件有利于全村发展的大事。

 

    经过1987到1989这3年冬天的苦战,海雀村在大大小小的山坡上种满了树,种树面积达11600多亩。房前屋后则种下1万多株漆树。

 

    文正全记得种完树的那年的春节,父亲回到家舒心地笑了。他对家人说:种不好树,哪有心思过年,如果海雀不种树,整个海雀都要毁了,还有什么家。

 

    在他心里,就是只有种好树,海雀才有希望。

 

    就在文朝荣带着海雀村村民们满山植树的时候,省委也在研究建立毕节开发扶贫、生态建设实验区。1988年,经国务院批准,“毕节地区开发扶贫、生态建设试验区”正式成立。

 

    造林御贫

 

    栽下树后,文朝荣第一次看到周围的山头绿了,也就是随着这些小树苗的长大,才止住了海雀村的风沙和水土流失。在文正友记忆里,父亲不止一次说过,那些流失的不是水土,而是海雀人的血。

 

    文朝荣坚信,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,海雀人会过上好日子。

 

    2002年,由于年事已高,早已不再担任村支部书记的文朝荣听到了一个消息:退耕还林。

 

    “这个消息让一直想把海雀村种得绿树成荫的父亲格外高兴,他认为这是海雀村发展的又一大机遇。”文正全回忆。

 

    这个时候,文朝荣的大儿子文正全已经担任村委会主任。刚好60岁的文朝荣听到消息的当晚,就挨家挨户去通知,说要退耕还林了,海雀又要种树了。但是村民们并不愿意。“把土地都种树了,我们吃啥?”

 

    于是,文朝荣解释,让把瘦地都退耕还林,留下肥沃的田地种粮食,告别刀耕火种、广种薄收的年代,对面积较少的土地精耕细作,让土地少种多收,但村民们还是不同意。

 

    文朝荣只得去找儿子文正全和村支书王学芳,两人也不同意,他们认为退耕还林了大家要饿饭,不敢带着全村人冒这个险。

 

    文朝荣的想法搁浅了,原先他想,只要大家支持,就让整个村开始新一轮种树,可是几天下来,来自各方的冷水一点点浇灭了他心中的激情。

 

    虽然,大家的反对让年迈的文朝荣觉得遭受了挫折,但是他没有放弃。他最后决定,大家都不干,自己干。

 

    第二天,他带着妻子李明芝,在自家地里一下子育了50亩华山松等苗木。一段时间后,苗木成活可以移栽了,文正全和王学芳才想通了,决定代表村委会支持在海雀村搞退耕还林。

 

    这一年,文朝荣老人再次登上了阔别已久的群众大会主席台,给大家讲起了退耕还林的好处。在他的带领下,村民们再次开始了新一轮的植树。人背马驮,将营养袋育出的树苗和移栽小树浇的定根水,运到山上,一轮轰轰烈烈的植树运动再次展开。

 

    这一年,整个海雀村实施了退耕还林1120亩。在文朝荣心里,有了林,水土得到保持;有了草,养牲口再也不用走几十里山路去割草;有机肥增多,土地也慢慢变肥沃了。

 

    目前,海雀村林地面积达13400亩,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不到5%上升到现在的70.4%,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的33元增加到2013年的5460元。据估算,全村林场价值4000多万元,人均林木经济达5万元之多。

 

    海雀,这个历史上曾经积贫积弱的小山村,因有了文朝荣老支书的带动,有20多年来坚持不懈造林护林,使30多个小山头披上绿装,全村人因此告别贫困,开始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。

 

    2011年,海雀村党支部被中央组织部命名为“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”。

 

    此外,文朝荣还大力实施科技兴农,为打消村民们的顾虑,他率先在自家地里种植地膜包谷,再在全村进行推广,使全村粮食产量增加了2倍多,带着村民们跨过温饱线,逐渐走向富裕。

 

    以命护树

 

    这些年来,文朝荣除了带领大家种树,平日里他每天要做的就是护树。他每天挥动着银镰,带着村民巡山护树。为了管好树,文朝荣当年就征求大家意见后,拟出村规民约:严禁毁林开荒,严禁放火烧山,严禁乱砍滥伐……

 

    当时,村里组建了6人的护林队,大家凑粮食作为6人的报酬。每人每年700斤包谷,每天派两人上山巡逻。经过精心守护,20多年来,这万亩林场从未发生过一次火灾,没发生过一次偷盗行为。

 

    20多年来,文朝荣把在海雀村种树当成毕生事业和骄傲,“我家海雀那片林”已经成了文朝荣经常自豪地介绍海雀的口头禅,出现在各大媒体,而他和村民们对这片林的铁心守护在周围村寨也是出了名的。

 

    文正友记得,有一年,外村一户人家放牛来到了海雀的林地。护林员准备去拉牛时,被对方打伤了。文朝荣知道后,吹响哨子,全村人紧急集合。

 

    集合后七八十人冒着大雨跑到外村那户人家,将他家围住。对方后来接受了海雀村50元钱的处罚,并将受伤的护林员送进医院。从此以后,无人敢动海雀这片林。

 

    “爱护这林,就像爱他的命一样。”文正友说。

 

    2013年农历5月份,文朝荣生病了。文正友用皮卡车将父亲拉到县城后,检查发现病情严重,又赶紧送到毕节市人民医院。经过手术后,文朝荣回到家里。又过了两三个月,医院检查结果出来了,老人患上了前列腺癌。

 

    患病后最大的困难是不能小便,文朝荣追问儿子究竟自己生了什么病,无奈之下,文正友一五一十的给他说了。文朝荣对于自己的病已经无可奈何。因此,一有空他就对文正友说,无论在什么情况下,都要保护好海雀这片林。

 

    文正友虽然是村委会主任,但在父亲面前,永远是个孩子。他记得2007年6月份,为了方便运输,他用积蓄6万元买了一辆皮卡车。车买回来了,却被父亲教训了一顿:“做人要光明磊落,当干部就要清清白白,不能挪用村民的一分钱。”

 

    得知买车的钱是儿子多年的积蓄,文朝荣的脸色才舒展开来。

 

    让文正友感动的是,父亲在病重的时候,一心想的就是要巡山。但他身体垮得很快,拄着拐杖,文正友和哥哥文正全都不放心,可是文朝荣还是偷偷跑出去巡山两次。一次,文正友回家发现卧床的父亲不见了,一问母亲也不知道,于是赶紧去找,沿着他往常巡山的路走了两三公里,才发现文朝荣正在边走边看着道路两旁的树木。第二次也走了一公里多,才将他找了回来。

 

    文正友不知道,究竟是什么力量,支撑着这个弥留之际的老人前去巡山护林。唯一的解释就是,老人把山上的树当成了自己的命。

 

    后来,实在是动不了,他才安心躺在病床上。

 

    在文朝荣要走的那天中午,他突然把文正友叫到身边,语重心长地说:我已经不行了,可能“只剩下天把时间”;我死后,你要带着大家管好这片林,这片林没了,海雀也就没了。

 

    此外,他还要求儿子当村干部要清清白白,没有千年的人,只有前年的名,做事要光明磊落,现在村里的项目多、资金量大,别坏了咱们文家的名声。

 

    “现在各方面的政策都好了,生活才变好,我还不想死。”文朝荣最后的这句话,让文正友这个51岁的彝家汉子,哭得稀里哗啦。

 

    2014年2月12日晚上9点10分,文朝荣老人去世,终年72岁。

 

    老人走后,按照他的遗愿,文正友和大哥将他埋葬在了海雀,那是海雀村里,真正叫“海雀”的地方。相传,这地方,从高到低原有3个大海子,高处的水漫出来流到第二个海子,再流到第三个海子,绵延不绝,意为“湖水灌注”的“海雀”之名由此而来。

 

    在离他的坟地几百米的地方,有几片林子,犹如卫士般的华山松让这里更加庄严肃穆。这些树木都是他亲手栽种的华山松,这似乎为文朝荣辛勤的一生作了注解:这片林是他28年前带头种下的,现在,他永远地守护着“海雀这片林”。

 

    贵州都市报   首席记者    吴华   摄影报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