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州百蚂蚁连锁店

  • 联系人:杨先生
  • 电话:0851-85760310
  • 邮件:445952832@qq.com
  • 手机:18083628879
  • 传真:0851-85760310
 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» 新闻频道 » 贵州惠水县好花红乡夫妻学校,大山坚守20年(图)
新闻分类
新闻频道
贵州惠水县好花红乡夫妻学校,大山坚守20年(图)
发布时间:2012-09-11  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1407        返回列表
           在惠水县好花红乡弄苑村的一个苗寨,孩子们一般都要等到10岁才上学,因为上学要翻山越岭,路途遥远。

    为了解决上学难,村里一对夫妇利用自家的一间房屋,办起了“夫妻学校”。从此,夫妻俩用铁锤敲打锈迹斑斑的锄头,敲响了上下课铃。
 


孩子们在黎永清、唐乔英夫妇家里午餐。

    20年一路走来,“夫妻学校”已送出了520名学生,而夫妻俩已从当初的小俩口,变成如今的老俩口。时过境迁,我们已无法感受夫妻俩当初办学的情景,但却不难想象他们办学的艰辛。

      大山深处的“夫妻学校”

    记者到惠水县城后,再换乘越野车经三都镇来到好花红乡弄苑村干昌组。干昌,是一个苗族聚居的自然村寨,那里群山绵延,岩石裸露,山路崎岖陡峭。这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一个词:贫瘠。

    “‘夫妻学校’,其实就是一个校园版的‘二人转’”。当地的宣传干事告诉我们,黎老师叫黎永清,今年已56岁,是他们苗寨第一个高中生;而妻子唐乔英来自相邻的鸭绒乡,初中毕业,也是当地女性中的最高学历。起初这个学校是一个班,后来生源多了,发展到了两个班,即一二年级。三年级,就得到5公里外的清水苑小学去读了。

    据说,在是否上副科的问题上,黎老师和妻子唐老师曾有过戏剧性的分歧。唐老师认为,怕耽误学生们上正科的时间,干脆就不开设音乐、美术、书法等副科,而黎老师则认为,学生们要全面发展,今后到别的学校上学去了,才能适应、才跟得上。分歧,最终以黎老师的坚持而结束。

    变迁:老教室,新教室

    越野车行驶了半个多小时的山路后,终于到达了目的地,“夫妻学校”就建在进寨的垭口上。

    第一眼见到黎老师,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,脚上穿着一双解放鞋,头发已花白,4颗门牙已“下岗”了,说话慢条斯理。

    学校是砖混结构建筑,共三间,两间教室。正中的一间是办公室兼保管室,教室宽敞明亮,学生的课桌,是好心人捐的。

    据介绍,2004年以前,学校并不在这里。之前的12年里,学校就是黎老师家简陋祖屋隔成的一间板房。

    当时,学生的课桌是几张三四米长的高脚长条凳,那是黎老师自己亲手打制的。高矮不一的小板凳,有的是黎老师家的,有的是学生自带。挂在壁板上的木黑板,是5公里外的清水苑小学淘汰下来“发挥余热”的。教室的一侧,是用竹篾编织的板壁,早已破败不堪。教室隔壁,是黎老师家的猪圈,教室里因此弥漫着猪粪味。

    2004年,黎老师家房屋已然摇摇欲坠,不能再作教室使用了。这时,县人大常委会、县委组织部、县教育局,还有被黎老师办学精神感动的爱心人士前来资助,就这样东拼西凑,修建起来现在宽敞明亮的教室。

    20年,送走520个娃娃

    “我就是14岁才开始读一年级,24岁才高中毕业(小学5年,初中5年,高中两年)。”黎老师说,由于上学要翻山越岭,而且路程遥远。5公里,大约要走一个小时,家长们不放心,所以他们苗寨上的娃娃,一般都要等到10岁以后才开始上学。而没上学,娃娃们就在家里放牛、割猪草,有时还干坏事,偷东西。

    想到这些,黎老师心中萌发一个念头:还不如自己将他们组织起来,教他们读书、识字。1992年,黎老师就开始挨家挨户动员,希望学龄儿童来他家“上学”。当时有些家长担心,一是安全问题,二是,黎老师既要忙农活,又要管学生,怕黎老师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”教不好。

    也就是在将信将疑中,“夫妻学校”第一学期就招收了27名学生。让夫妻俩喜出望外的是,其中有女生13名。

    当时,每生每学期的书本费和学费才4元,却有相当一部分娃娃缴不起。一般到期末,黎老师看到有些困难家庭实在交不上,就将欠债“一笔勾销”了。几块钱的学费日积月累,到目前为止,娃娃们也欠了3000多元。

    2004年,是“夫妻学校”生源最多的时候,学生人数达到了81名。今年刚刚开学的新学期,有55名。

    “夫妻学校”在当地很有名气,生源不仅来自寨上,而且还吸纳了附近鸭绒乡、水冲村等学生。黎老师说,20年,他和妻子送走了520名学生。其中有两个已经考上了大学。

    夫妻俩的辛酸与欣慰

    当记者问及到最困难是什么时候时,黎老师表情凝重。他说,虽然学费收得低,但还有不少学生交不起,可又不能不让他们读书。有时候,他不得不向亲戚朋友借钱来给学生们买书本。而黎老师家,自己又有4个孩子(3女1儿),最困难时候,他家简直难以为继,欠债近1000元钱。为此,每逢星期六和星期天,黎老师就去帮稍微富裕点的人家种地、挑粪等,挣点钱来补贴学校和家用。

    “夫妻学校”少不了唐老师的付出。回想起当初办学的艰辛,唐老师掩饰不住心酸的泪水。她说:“一切都过去了,我不想说得太多,不管怎样,我们将一如既往把这学校办下去,让娃娃们不荒废,有书读”。

    记者注意到,在一年级课堂上,唐老师面前的讲桌上,放着一个学生们用野花编织的花环,还有刚摘下的两个梨子。这让唐老师深感欣慰。

    黎老师也感慨:“20年,就这样不知不觉过去了”。据了解,2007年,黎老师被当地县政府评为“连江骄傲人物”,在今年教师节前夕,9月5日,黎老师和唐老师双双被县政府评为“教育工作特别贡献奖”。

    河北志愿者,慕名来支教

    8月27日,河北张家口的石小伟,看到中央电视台10频道播放惠水县干昌“夫妻学校”后,“故事”深深地吸引了他,正好那时候他辞职了在找工作。

    “当时播放的是上下两节,接着我又在电脑上搜索来细看了一遍,就这样决定来了。”石小伟告诉记者,第二天他买了火车票,先到昆明,再从贵阳到惠水,由于人生地不熟,只能从县到乡到村,走了不少弯路。他从惠水县城乘汽车到好花红乡,可乡里根本没有车到干昌,因路烂不好走,就连很多摩托车都不愿意去。最后,他出30元请一辆摩托车将他送到了学校。

    以前黎老师和妻子唐老师,在教学上采取普通话、苗语、地方话三语教学,自从石老师的到来,“夫妻学校”又多了一种语种教学。石老师教学生们试着学英语,从小培养学生们对英语的兴趣。“家里人还不知道我来这里当老师是没有工资的。”“我想长期坚持在这里,和孩子们一道成长。”石小伟说。

    ⊙记者手记

    前不久,记者参加了第48届海内外基础教育研讨会,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、省文史馆馆长、贵州师范大学教授顾久老师在会上说,“怎样才能把教育搞好?教师们,要把教育当成信仰,别把教育当成饭碗!”

    当河北志愿者石小伟慕名前来时,黎老师对他说的第一句话是:“你怎么不打个电话?我好去接你”。言语间透露出一种难以言表的朴实。而正因为朴实与简单,夫妻俩才如此坚守、如此执着,才没被一波又一波的困难压倒。

    不难发现,黎老师夫妇深爱教育的情怀,他们20年的坚守与执着,正是“不怕困难、艰苦奋斗、攻坚克难、永不退缩”的贵州精神最好的诠释。




  ⊙贵州都市报记者 姚东 摄影报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