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州百蚂蚁连锁店

  • 联系人:杨先生
  • 电话:0851-85760310
  • 邮件:445952832@qq.com
  • 手机:18083628879
  • 传真:0851-85760310
 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» 新闻频道 » 黔北民间“哭嫁歌”
新闻分类
新闻频道
黔北民间“哭嫁歌”
发布时间:2012-01-23  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1585        返回列表

     在社会日渐转型特别是工业化、城镇化越来越加快的今天,相当部分民俗民风已被市场经济下的多元文化消融,黔北民间“哭嫁”亦如一曲悠远的古代长调,已然变为人们的追忆,成了怀古幽思中的一絮。 

    一、黔北民间“哭嫁”以一种特有的诵腔(哭腔),倾诉了女儿拜别父母和故乡的悲戚与忧思

    改革开放前,黔北民间哭嫁还很普遍。哭嫁的时间一般为三天,也有七天甚至长则一二月的。新娘出嫁日俗称“年月”,年月前一天称“花园酒”,花园酒前一天称“开声”。哭嫁由“开声”这天始,一直持续到出嫁日离开娘家时止。花园酒这天,新娘在伴娘(俗称待客)陪同或指引下,有根有底、有条有理地哭诵了家人、长辈,再“哭”亲戚、朋友,才算懂礼仪,有教养。

    “海椒开花尖靠尖,儿今与娘两离分;甘蔗杆儿节节长,乖乖女儿要离娘……”——这是黔北民间女儿哭嫁之前由母亲哭出的“开声调”中的一种哭词。母亲哭出了“开声调”,待嫁的女儿便止不住了要离娘的内心悲戚,热泪与哭声夺眶而出。这时,由新娘与母亲,与姑嫂姐妹等等女性共同演绎的,能够典型反映黔北民间民俗凄厉之美的“哭嫁”便开始了。

    黔北民间哭嫁的曲调结构简单、固定,跳跃性不大,便于吟诵。一般由“1—3—2—6”四音列构成旋律,音域较窄,不超过五度,但音调却显凄厉,有典型的古乐痕迹。哭嫁形式多为独哭,对哭。哭嫁内容有“哭亲人”、“哭媒人”、“满堂哭”等。哭嫁一般由母亲先开声(起哭)。也有由父母事先(特别是母亲去世者)请来福大命好、子女双全的女性长辈或嫂子开声。开声时间分为早上“开声”和晚上“开声”两种。一般开声人先哭诉,然后新娘回应哭诉,如“一不早来二不迟,正是娘母开声时……阳雀开声我开声,阳雀闭口我熄灯……”等等。母女相互哭诉,哭声凄厉,泪湿衣袖。到一定时候(常常因人劝说)方止,新娘再哭父亲:“喊声爹来叫声天,八仙轿子大门边;堂前来把香炉点,儿今成了外头人……”等等。最令人揪心的是自己开声的新娘,多为母亲去世的或父母双亡的。开声时,她要在香火前烧香烧纸,跪拜亡灵自己开声哭诉:“香火脚下儿跪扁,为母(父)在上听儿鸣。若生冤家是男子,是你烧香换水人。是你女儿生错命,烧香换水替别人……”

    黔北民间哭嫁以哭伴歌,哭歌一体,令人心酸,特别是“开声哭”更是悲戚,哀婉,深切表达着母女父女间难舍的离别情,表达着新娘对未来生活的担心和祈盼。那一曲曲“哭词”正是白居易《竹枝词》“竹枝苦怨怨何人,夜静山空歌又闻,蛮儿巴女齐声唱,愁杀江楼病使君”的真实写照和真实再现。

    二、黔北民间“哭嫁”从女性角度,重亲情友情,劝人为善、知孝、好学,向世人发出了一种独特的和谐之音

    随着悲情的“开声”,新娘的哭嫁正式开始。先哭内亲中辈份最高的长者,然后再依照先后顺序哭客人。此类哭嫁歌的典型代表有哭爷爷奶奶、外公外婆、舅父舅母、伯伯叔叔等。如哭爷爷奶奶(俗称公婆):“山中难找千年树,世上难找百岁人。……生丝黄卷茶盆传,不见孙女路上来。不是孙女忘记你,穷家小户来不起……”到了夜晚,堂屋摆上“夜酒”,新娘再跪哭父母和外公外婆,舅爷舅娘,姑娘姑爷。“夜酒”上所有的哭皆不离比兴的手法和极具生活化、形象化的哭词,诉说父母养育的艰辛,也诉说自己作为女儿的不幸与无奈。再有哭亲嫂子的“姑嫂情”:“百日姊妹同根耍,夜晚点灯进绣房……”,在上轿前哭送亲的亲兄弟姐妹:“前世修来同姊妹,哪得二世共母亲?妹子(姐子)今天分离你,家中奉养二爹娘……”等等,亦都是朴素的崇善、崇孝,重教、重礼、重理的和谐思想的体现。

    如今的黔北民间,传统婚俗已被越来越新潮、单调的婚俗渐渐取代,这是一种自然趋势。然而,现代社会单调的嬉闹甚至恶作剧的婚庆场面上,再也听不到儿女拜别父母的悲戚,再也看不到女儿作别故乡的忧思,黔北民间“哭嫁”这一不可多得的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已在市场经济的号角中接近泯灭,不能不令人深思和叹惋。

作者:遵义日报  杨超